3月29日,苏州89岁老人房月雁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红色“档案”和一幅手绘画卷。这份“档案”帮她串联起了对父亲房铭德烈士的完整记忆,手绘画卷也记录了房铭德生前战斗过的场景。房月雁老人收到礼物后,一遍遍翻阅。
这份红色“档案”和手绘画卷,出自一群95后青年志愿者之手。
(资料图)
2022年4月,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,共同推进苏州英烈红色档案保护行动,组建成立了“苏供薪火”英烈红色档案保护志愿服务队,成员大多是95后青年。他们利用业余时间,通过查阅文献、人物访谈等方式,整理当地英烈档案,缅怀英烈先辈,传承英烈精神。
在实践过程中,青年志愿者温艳玲、魏欣欣等人了解到了房月雁奶奶的故事。魏欣欣表示:“志愿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军人的后代,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,为房奶奶弥补对父亲的想念。”
为了给房奶奶一个惊喜,志愿者们梳理了房铭德烈士有关传记、图像等40余页材料,制作成了红色“档案”,并通过手绘的方式将房铭德的事迹绘制成一幅画卷。
温艳玲介绍,这份红色“档案”囊括了抗日烈士房铭德的个人信息、照片、传记等详细内容。
房铭德,苏州人,1913年出生。据房月雁口述,父亲房铭德在母亲怀着她时便离开了家。1938年,房铭德参加阳澄湖游击队。房月雁一直期待,等抗日战争结束,就能见到父亲。然而,1945年2月,房铭德成为新四军“老虎团”的一员,同年6月,在浙江天目山抗日战场上牺牲。
1949年4月27日,苏州城解放。房月雁跟母亲一起看着队伍找父亲。房月雁说:“我就一个一个地看,看哪一个是我的父亲。那时根本不知道他已经牺牲了。”
后来,房月雁通过房铭德的战友才得知,父亲已在抗战中英勇牺牲。拿到乡政府送来的烈属证,她才明白,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父亲了。此后,母亲靠打毛衣、做鞋子、绣花,将房月雁拉扯长大。
“我从来没有当面叫过爸爸,也永远没有机会了。”虽然记忆中没有父亲的样子,但在房月雁的眼中,父亲是一个爱国、善良、勇敢的人,值得自己骄傲一辈子。
多年过去,房月雁对父亲的思念一如往昔。她将父亲生前寄回来的照片,拍摄存在手机上。每天早上起床,都会对着手机里的照片,说声“爸爸,早安”,晚上睡觉前再说一句“晚安”, 以这种方式来弥补心中的遗憾。
“能知道父亲的墓碑在哪儿,我已经很幸运了。”看着厚厚的一本红色“档案”,抚摸着描绘父亲一生“高光时刻”的画卷,房月雁老人眼眶湿润起来。
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房月雁来说,她知道,由于种种原因,目前仍有许多烈士信息不够完整准确,一些烈属只知亲人牺牲,却不了解详细信息,不知其安葬的地址,更无从祭奠,自己能知道父亲的墓碑在哪儿,已经非常幸运。
“谢谢你们对我父亲的过去做了这么细的调查。你们就是这代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。”为表达感谢,老人将自己精心收藏的小卡片送给了青年志愿者。
据了解,目前,“苏供薪火”志愿服务队已梳理完成苏州2802名英烈的信息。整理补充了300余份红色“档案”,并联系上了另外5名烈属。清明节前夕,他们已陆续把每位英烈的红色“档案”都上门送给烈属。
实习生 刘明珠 通讯员 杨小明 孙雅雯 来源:中国青年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