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热点:《摩诃止观》| 入假中有因缘。入空何意无

祖道影   2023-04-21 05:07:17
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
欢迎关注祖道影


(资料图片)
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
——祖道影

《摩诃止观》

[隋]智者大师

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
卷第六下

○第三横竖一心明止观者。如上所说横竖深广破一切邪执。申一切经论修一切观行。逗一切根缘。回转无穷言烦难见。今当结束出其正意。若无生门千万重叠。秖是无明一念因缘所生法。即空即假即中不思议三谛。一心三观一切种智。佛眼等法耳。无生门既尔。诸余横门亦复如是。虽种种说秖一心三观。故无横无竖。但一心修止观。又为二。一总明一心。二历余一心。总者。秖约无明一念心。此心具三谛。体达一观此观具三观。若不得前来横竖诸说。如此境智何由可解。前说一念无明与法性合。即有一切百千梦事。一阴界入一切阴界入。无量单复具足无言等见。三界九地一切诸思。十六门破等诸法。先已次第横竖闻竟。今闻一心因缘生法者。即悬超前来一切次第因缘生法。悬识不可思议因缘生法。前说诸法皆三假四句。句句求实不可得。单复诸见皆空。九地诸思皆空。十六门皆空。先已闻故。今闻一心即是空。悬超前来次第诸空。悬识不可思议毕竟妙空。前来所明诸假覆疏倒入。分别药病授药等法先已闻故。今闻一心即假。悬超前来次第之假。悬识双照二谛之假。今闻非空非假者。悬超前来诸空皆非空诸假皆非假。又前来分别一切非有非无。单见中非有非无。复见中非有非无。具足中非有非无。三藏中非有非无。通门非有非无。别门非有非无。前已闻故。今闻非有非无。悬超前来诸非有非无。悬识中道不可思议非有非无。如此三谛一心中解者。此人难得。

何以故。约心论无明还约心论因缘所生法。故有前来一切法。约心即空。故有前来诸空。还约心论假故有前来出假等。亦约心论法界故有中道非空非假。三谛具足秖在一心。分别相貌如次第说。若论道理秖在一心。即空即假即中。如一刹那而有三相。三相不同生住灭异。一心三观亦如是。生喻假有灭喻空无住喻非空非有。三谛不同而秖一念。如生住灭异秖一刹那。三观三智三止三眼。例则可知。如是观者。则是众生开佛知见。言众生者。贪恚痴心皆计有我我即众生。我逐心起。心起三毒即名众生。此心起时即空即假即中。随心起念止观具足。观名佛知止名佛见。于念念中止观现前。即是众生开佛知见。此观成就名初随喜品。读诵扶助此观转明。成第二品。如行而说资心转明。成第三品。兼行六度功德转深。成第四品。具行六度事理无减。成第五品。第五品转入六根清净。名相似位。故法华云。虽未得无漏而其意根清净若此。从相似位进入铜轮。破无明得无生忍。四十二地诸位。故法华云。得如是无漏清净之果报。亦是三贤十圣住果报。唯佛一人居净土。以贤圣例佛。指妙觉是报。大经云得无上报者。有现报故名无上报。无生后故言佛无报。大经亦云。子果果子。以现报故即如子果。无后报故不名果子云云。

又金光明称为应身境智相应也。就境为法身。就智为报身。起用为应身。以得法身故常恒不变。法身清净。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。尽未来际也。宝性论云。常即不生。恒即不老。清净即不病。不变即不死。法身是净德。广大如法界是我德。究竟如虚空是乐德。尽未来际是常德。故知初住法身即具如是常乐我净。无生老死也云云。

○历余一心三观者。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。更历余心或欲心嗔心慢心。此等心起即空即假即中。还如总中所说云云。

○前来所说但观识阴作如此说。余四阴亦如是。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。是名观阴界入境破法遍竟。

问。入假中有因缘。入空何意无。入空以四门料简。假中何意无。

答。入空亦有。略故不说耳。何者。谓为解脱故为脱他故。为慧命故为无漏故为法位故。夫生死缚着劳我精神。非空不解。自既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。为脱他故应须入空。贤圣以慧为命。慧命非空不立。诸神通中无漏通胜。为胜神通故。应须入空。又法位非慧不入。空慧能速入法位。入空因缘甚多。例后故说五耳。夫空观通于小大偏圆。欲分别不滥。须四门料简。假中不杂小故不用耳。空观二种。析空专在小。体空小大共。今之料简简于体空。虽同用体所为处别故须料简。别圆能通虽各四门所通处同。故料简则闲耳。智障者。异解不同。今出达摩郁多罗释。烦恼是惑心故烦恼是障。智是明解云何说智为障。智有二种。证智识智。识智分别体违想顺。想顺故说为智。体违分别与证智为碍。故说智为障。又佛于二障得解脱。涅槃云。断爱故得心解脱。断无明故得智解脱。地持中说爱为烦恼首。故心解脱对治烦恼障也。远离一切无明秽污。于一切所知知无障碍名智净。智净即慧解脱。若以智所知碍名智障者。以无明故于智有碍。正以无明为智障体也。入大乘论云。出世间无明是智障。世间无明贤圣已远离。即是先断烦恼障也。二障俱是烦恼。云何以无明为智障。无明是即智之惑。以智为体即智说障。例如无为生死即无为而说生死。以无为为名也。爱即四住地也。亦能障智。然是异心之惑。解惑不俱体是烦恼。故当体为名名烦恼障。

复次爱能令诸有相续。能令心烦与心作恼。虽无明覆蔽然生由爱水。招生功强。故名爱为烦恼障。无明不了正与解脱反。爱性虽违然以无明为本。无明性迷障智义显。故从所障名为智障。无明有二。一迷理。二迷事。何者是智障。地持说。二乘无漏人无我智为烦恼障净智。佛菩萨法无我智为智障净智。若尔。二俱是迷理为智障。又智所知碍名为智障者。于一切法知无障碍。即于事中知无障碍。但是迷事为智障。若尔。何者为定。照事照理之智。智虽有二二无别体。智障无明亦无二性。虽有二说而无二也。又心智为障者。究寻分别智碍于如实不得证智。此亦即智是障。以灭想灭心故有断智之义。若舍分别即向智障清净。又非是条然。故智亦不断。是以经有不失福之言。百论引佛说于福莫畏者助道应行也。人作一向之论。便有断不断二途。计无矛盾勿生偏执竞也。

问。璎珞云。第三观初地现前。今云何或说在八地。或说在初住。

答。借义相成。或借高成下或言八地。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。璎珞明别教故言初地。

问。假中两观明三根人修位。初观不见判修位。

答。后观悉入位方修假中。故约位判三根浅深。初观始于凡地无位可判浅深。又璎珞亦有。文云。四地名须陀洹。此应是下根。又三地明须陀洹此应是中根。或初地明须陀洹此语上根(云云)。

往期推荐

热文榜单